•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社会改造与文学运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2-09-05  郑丽    浏览次数:


    贯穿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与革命实践,是以新的文明愿景和历史主体想象对传统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重新构造的全面社会变革。在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改造过程中,“新文学”如何在价值观念、语言变革上拓展“文学”的内涵,其自身如何以“运动”的形式全方位介入了这一变革实践,成为8月20日304am永利集团中文学科主办的“社会改造与文学运动”学术研讨会的缘起与主题。

    开幕式上,304am永利集团蔡翔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作为学者代表做了简短致辞。蔡翔从“五四”到延安时期社会改造的本土化讲起,提出现当代文学学科应该研究社会改造给文学带来的新变化、新启示;程光炜以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社会史为背景,举例说明了社会改造、现实生活与文学、文学运动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对整个当代文学的复杂影响。

    会议进入专题研讨环节,来自北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和复旦、浙大、华东师大、上大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贺桂梅以《人民文艺与辩证法哲学》为题,探讨了如何以本土化的哲学视野来研究20世纪人民文艺的问题。吴俊的题为《翻译的政治性:作为文学运动和社会改造的机制》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其实一直处在国家制度设计的视野当中。罗岗从四个层面谈论“改造”,涉及人类学意义上的改造到现代性意义上的改造,探讨了中国改造与世界改造的关系,并以丛小平的《自主》一书为例谈及社会改造的其他可能性问题。

    在第二场研讨中,倪伟从1930年代的游记写作入手,深入辨析了景观建构、领土认同与民族国家想象、认同的关系。袁先欣将“文化”和“运动”分当别论,探讨了20世纪作为运动的文化如何介入社会改造并改造革命议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对文学和伦理的重塑。段从学从黄遵宪的诗学思想谈起,指出现代文学是跟国家现代诉求、跟普通民众成为现代国家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张业松将20世纪中国革命的道路和《阿Q正传》中阿Q的生命过程进行关联思考,提出“内面觉悟”和“向下超越”在寻找自我和革命前路上的重要性。张广海以太阳社、我们社的社团内部形成为切入点,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运动对社会改造潜移默化的影响。萨支山研究院则以《民族形式与人民文艺的共生关系》为题,阐述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文化视野中寻找民族形式的动态构成。

    在第三场的发言中,姜涛将五四时期中的团体组织生活与社会改造相联结,探讨了五四青年的自我修养锻炼。李云雷以旧体诗、中西医等具体社会形式为例,讨论了现代化的社会改造对于传统的边界问题。刘复生通过对“延安讲话”的经与权的思辨,认为毛泽东的“延座讲话”其实在暗示文艺的人民性长远目标,是人民不再借助于任何的中介直接的掌握文化,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创造更高级的文化。孙晓忠以“马丕恩父女开荒”为例讲述在解放区大生产中的移民改造中,革命文艺如何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熊庆元认为新秧歌运动的发展演化实际上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存在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政治,它不仅形塑了文化政治主题,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民文艺的历史生成。

    最后一场的发言中,张炼红通过沪剧《罗汉钱》研究中,强调了移风易俗所包含的伦理的改造,强调艺术作为一种柔性的改造、细腻革命,与激进政治存在着对立。冷霜用文学社会学的视野将民间文学刊物发展过程与当代诗歌运动格局联动思考,提出重建诗歌与历史现实的关联的现实意义。石岸书从群众文化系统切入,发掘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背后新群众运动的推动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贺桂梅、倪伟、张高领等学者对会议主题进一步做了展开与深入的阐发。而由复旦大学倪伟教授所作的会议总结,则对全天会议的研讨进行了贯通性、辩证性的提炼和发问,并对会议召集人钱文亮所设置的论题与组织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会议发言精彩,高潮迭起,特别令人感动与鼓舞,给人的启发也是重大而多方面的。

    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近五百位的师生在线上旁听并参与了本次会议。(高琪撰文)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