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0 月 31 日,由304am永利集团世界史学科主办,《外国问题研究》编辑部协办的304am永利集团世界史学科“究天人之际——古代宗教与社会”青年学者工作坊在上海衡山北郊宾馆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是304am永利集团世界史青年工作坊系列的第一次会议,304am永利集团副院长宁镇疆教授致辞,郭丹彤教授做大会总结。会议期间,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鲁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和304am永利集团等10余所国内高校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外名校的30余位青年学者就古代宗教与社会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深入研讨。
会议从三个议题展开。第一个议题是古代希腊罗马与中世纪的宗教观念和社会结构,由《外国问题研究》杂志副主编冯雅主持。王以欣教授梳理了希腊、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各古代文明中的冥界乐土观念,提出了希腊“福岛”观念来源于埃及的观点,得出了古代世界冥界乐土观念具有相似性的结论。魏凤莲教授就古代希腊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公民社会由宗教共同体构成,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时间观念和节日观念,都源自于宗教观念,从而得出了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与宗教制度一脉相承的结论。朱毅璋副教授着重探讨了哈迪斯的财神属性,并对传统的普路托斯的财神形象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古希腊“正财神”和“横财神”的观念。他从希腊的“农本”观念出发,结合哈迪斯与帕尔塞弗涅的神话传说,论证了哈迪斯正财神的神性来源。
在宗教观念的发展演变上,何彦霄博士从身体史和情感史的角度出发,将古希腊酒神崇拜的传播和异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融相结合,阐述了音乐在古代东西方世界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并结合狄奥尼索斯的古代视角探讨了当今日韩文化在欧美的流行趋势,阐释了文化的“输出”“反输出”和“三段全球化”的理论。王绍辉副教授探讨了古希腊的出生礼仪式,结合印度婆罗门教和埃及宗教的相关出生礼仪观念,探讨了古代世界对出生和命名的看法,从而得出了诸如阿里斯托芬等悲喜剧作家的创作来源于古代宗教内涵的结论。张小希博士从性别史角度出发,结合凯撒、庞培娅和西塞罗等人的史料对克洛狄乌斯在好女神节上的丑闻进行了考据,深入探讨了古代希腊性别与宗教节日观念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的宗教观念面对中世纪社会形态变化的冲击从而自身转变上,刘义教授梳理了1453年以后君士坦丁堡五十多位牧首的任职情况,从异教的统治、现代主义的冲击、希腊民族主义的挑战和冷战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应对冲击与挑战的对策与方法,以小见大讨论了东正教在土耳其的历史发展演变。刘招静副教授探讨了“宗教经济共同体”的观念,论述了传统基督教的“爱神”观念面对中世纪的“爱财”商业观念的冲击时的演变,着重探讨了教会对于“贷款”和“契约”的观念的演变,并介绍了历史学研究中的跨学科理论的运用与实践。
会议的第二个议题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神学与国家治理,由《宗教学研究》杂志编审田海华主持。李海峰教授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神庙空间构造和人员组织结构,结合神庙的经济活动和仪式节日等宗教功能,探讨了结构与功能两者之间的联系。蒋家瑜博士从安塔舒节的空间出发,探讨了这一节日的地理空间与想象空间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从文化的同化和传播以及文化软实力角度,揭示出宗教节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黄薇博士从希伯来圣经中对于疾病和灾难词义的理解,探讨了医学,宗教巫术与圣经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对古代圣经世界医疗体系的研究是理解现代宗教与医学的一把钥匙。
在两河流域宗教的发展演变上,李思琪副研究员从文本角度出发,对比了《以斯帖记》的A译本、B译本和M译本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希腊化时期经典的多样性对于不同文本生成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对比文本和解释差异,重新结构历史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史孝文副教授梳理了不同时期阿舒尔神的演变,将神灵形象和城市历史相结合探讨了阿舒尔神不同人格面向的原因。
会议的第三个议题是古代埃及宗教的发展与外来宗教的融合,由304am永利集团郭丹彤教授主持。王欢副教授梳理了托勒密时期埃及众神和希腊众神的对应和融合,提出了埃及众神具有混合性、模糊性、非终结性和有限神性等特点。在与希腊众神的融合过程中,埃及神明仍保留着较大的独立性。而对希腊埃及神学体系的融合处理,也正是托勒密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徐昊博士对塞特神的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塞特神性具有力量、异族、破坏秩序和争夺王权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与希克索斯王朝的统治形象相符。并且因三角洲地区的地缘因素,使塞特神崇拜在希克索斯王朝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埃及宗教仪式等方面的演变上,张悠然博士对于墓室中“假门”形式的变化进行了梳理,认为“假门”作为宗教符号具有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功能。潘佳熙介绍了麦地那工匠村和戴尔-巴哈里等地阿蒙霍特普一世节日的状况,认为这一节日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法老由人到神的转变,还具有工人节日和家庭观念等重要意涵,从而强化了国王与麦地那工匠村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神谕审判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袁指挥教授对伊蒙霍特普的身份进行了考证,对其维吉尔、建筑师、诵经祭司和贵族出身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对以往支撑其上述身份的历史文献进行了评析,得出的伊蒙霍特普可能只是左赛尔王的近臣,而并非维吉尔和建筑师的观点。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与会学者就上述三个议题达成共识,认为古代社会宗教观念与社会制度的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了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政治生活;两河流域的宗教观念发展与统治阶级的现实需求关系密切;埃及宗教随着埃及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而发生着变化。学者们一直认为,要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宗教问题进行长时段的阐释,所得结论才能更加客观真实。(于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