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至12日,“第八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沪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304am永利集团和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联合主办,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采用线上方式召开。会议以“人间佛教与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主旨议题,分设“《星云大师全集》解读与研究”“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佛光山宗史研究”“近现代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人间佛教与生态环保研究”“人间佛教社会思想研究”六个分议题。
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师主持会议开幕式,佛光山总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副院长妙光法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刚,山东大学哲学与发展学院教授傅有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教授徐以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业露华,304am永利集团院长张勇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向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以及其他来自海峡两岸多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共45位专家学者,以及参与2021年人间佛教写作奖学金项目的3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一起共8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程恭让教授介绍:为了适应现代佛教发展的学术反思需要,我们已经连续举办过七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这样一个专题性学术会议为学术界成功搭建了一个人间佛教问题研究高端、稳定的学术平台,推出了人间佛教研究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佛教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与参与。这个会议平台一直重视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专题研究,积极拓展对现代人间佛教的整体性及全面性的研究,强调基于人间佛教视角的佛教中国化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提倡多元宗教文化的深度比较、交流研究。本次会议积极响应习总书记重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特设置“人间佛教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的核心主题,希望能够深度推进人间佛教及中国佛教研究,为学者们提供多元文化、多元佛教交流互鉴研究的学术平台。
本次会议也邀请了佛光山总主持心保和尚为诸位参会者作开示。心保和尚认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的连续成功举办,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离不开各位专家的努力。佛教一直以来都重视对于教义教理的研究,而星云大师推动的人间佛教尤其重视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让人间佛教的理念再次提升。
304am永利集团院长张勇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召开八届。在程恭让教授和诸位专家学者的策划和精心准备下,会议研究内容除了一如既往重视星云大师及人间佛教研究的会议主题之外,更是将人间佛教研究与广义的文化研究、宗教研究贯穿起来,而此次以“人间佛教与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不仅反映了这个会议平台的学术性、专业性,更是充分凸显了这个会议平台的理论性,现实性及实践价值。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师代表星云大师感谢诸位参会学者并播放大师影片。大师在影片中说,“我们要肯学,要肯忍耐,要给人家能接受,要发挥自己的勤劳,要负责任,要为社会服务,一定要发展自己,要自己有前途”,相信大师的这段话一定能激励参会的诸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积极主动的为人间佛教和佛教文化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妙凡法师提到,此次研讨会以“人间佛教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为核心主题,主要目的在于对人间佛教展开系统性的研究。21世纪的中国佛教已经进入到以人间佛教为主流的时代,人间佛教的整体理论思想的建构必须籍由各位专家学者的帮助才能够真正完成。
主题演讲1
本次研讨会共有两场主题演讲。开幕式后,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主持会议的第一场主题演讲。9月11日上午,会议进行了第一场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刚先生发表《世界佛教史视域下“佛教中国化”及其海外本土化》的演讲。他指出,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融汇堪称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皆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本土化共相及其生存发展规律”的,这一规律或将有助于我们进而探讨两个“逻辑递进的基本命题”:第一,千百年来各大宗教传统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得以生存发展,其首要前提或根本条件即在于它们均能如中西方俗语所言,“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Rome does),使其“精神的种子”落地、扎根、开花、结果,在保持其经典根据、基本信念、核心教义、礼仪规范的同时,普遍适应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国家和社会等具体氛围,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本土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时代化等。第二,无论就历史还是现状而言,考察宗教现象、研究宗教问题、探讨宗教共性等,无疑均要认识并遵循诸种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政、教、学”三界方兴未艾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普遍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有德先生发表《文明交流视角下犹太教与儒家孝道》的演讲,他表示,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孝道是基本的家庭伦理。而在儒家和犹太教中,孝道的内容尤为丰富,其地位也特别显要。傅有德教授通过对儒家与犹太教中的孝道进行细致比较,发现其异同和各自的特点并揭示了这些异同的根源。他认为把早期儒家比喻为橘树,把古代犹太教喻为枳树,二者是既同质,又异质的。这两颗树上结出的果实——孝道,犹如橘子和枳子,也是既同质又异质的:果实相似,味道却有所不同。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徐以骅先生发表《大国宗教与大国宗教学》的演讲,他提出,一国宗教的强弱不仅要看相对数值,可能更要看绝对数值。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群体。与我国其他宗教团体相比,佛道教是中国在世界上“真正有话语权”的宗教,拥有最大的国际宗教交流的资源和能力。沟通和交流是宗教的天然属性。近年来我国宗教尤其是佛道教的对外交流,不仅是我国对外宗教交流能力大幅提升的写照,也是展现大国宗教国际竞争力优势的范例。随着我国宗教法治化和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宗教软硬件水准以及宗教的社会认知度和受尊重度的不断提高,作为大国宗教的中国宗教将会对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业露华先生发表《人间佛教与佛教在人间》的演讲,他认为人间佛教和佛教在人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间佛教是理论的、历史的,佛教在人间是现实的、实践的。业先生从佛教的建立、教义、僧团成立等方面论证了人间佛教是佛教之根本。从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在不断的适应中国社会中产生与发展论证佛教产生于人间,发展于人间,服务于人间。业先生认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需要走人间佛教发展之路,需要在教义理论、僧团建设等方面不断适应中国社会。
主题演讲2
9月12日晚,第二场主题演讲准时开始。此次主题演讲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向平先生发表《“生权成则佛成”——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社会思想宗旨》的演讲,李向平教授认为星云大师所谓“生权”,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存权利的维护,而人间佛教及其践行的理想与目的就是要契理契机地从强调“民权”进一步提倡“生权”。人间佛教维护当代“生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强调关怀众生、维护众生,人成则人权成则佛成。人间佛教不是没有神圣性,生命权利的圆满和践行就是人间佛教的神圣性所在。大师始终强调文明和佛教的转型,从政治人权到生权立国从德化政治到生命政治,从生命政治到生命共同提体。在家国关联、国家情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建成“生权共同体”的社会蓝图,由此呈现“生权”圆满、“生权成则佛成”的人间佛教实践的神圣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先生发表《星云大师的管理思想刍议》的演讲。黄先生主要阐述了星云大师的管理思想。他将人间佛教管理学与传统的佛教丛林管理乃至于更早期的佛教管理联系起来,通过丰厚的史料论证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星云大师著作中的管理学论述,佛教经典管理学的创新,传统佛教的管理学,当代佛光山佛教管理法五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星云大师继承了古老的丛林清规制度,用清规来管理整个佛光山僧团,又沿绪并发展释迦牟尼传下的佛教戒律,规范佛光山徒众行为,最终形成了集古代与现代,有传统与创新的“宗门清规”。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先生发表《读星云大师著作所悟所感》的演讲,桑吉副秘书长回顾了与星云大师交往的往事并以一位佛教编辑的立场说到:“人间佛教的传播应该是简明扼要的,星云大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佛陀深奥的思想传播给大众,这就是文字般若的魅力。”他的演讲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星云大师著作早期在大陆流传的积极意义。
六场专题研讨
第一场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唐忠毛,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鹤琴主持兼评议。
1、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发表论文《现代人间佛教的交流性》,程教授强调,佛教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它的交流性。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基础。现代人间佛教,正是佛教文明交流性智慧的一次成功的现代运用。同时现代人间佛教的发展,也再一次大大深化了佛教文明的交流性。中国近现代佛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佛教,也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转型中,非常成功的实现的一种现代文化范式的转型与创新。佛教思想智慧中固有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所体现的交流性传统正是推动近现代中国佛教转型的重要条件之一。
2、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张文良发表论文《“大乘非佛说”的超越与人间佛教的大乘观 》,张文良教授说此题目的写作缘由是由于日本佛教学术界最新一系列书籍中有关于大乘佛教的最新成果。其中的一些说法可以与星云大师有关大乘佛教的说法相印证。张教授表示,大乘佛教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是佛教自身思想展开的必要环节。星云大师一方面从教理的角度论证了大乘佛教和初期佛教之间的一贯性或连续性;另一方面又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大乘佛教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星云大师的大乘观是对历史上的“大乘非佛说”的超越,是富有新意的人间佛教的大乘观。
3、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韩焕忠发表论文《星云大师的〈道德经〉观》,韩教授以星云大师在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说法和开示中无数次提到的《道德经》为依托,阐述了星云大师对佛道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大师既反对各种宗教之间的混滥不分,又主张各种宗教之间可以互相包含和融摄,这充分体现出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所具有的无限包容性。
4、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唐忠毛发表论文《“中道的视域融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诠释学浅论 》,唐教授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诠释学的内在动因,佛教诠释的视域问题,人间佛教诠释的“历史的视域融合”与“中道的视域融合”三个方面对星云大师的“基于人间佛教根本精神的佛教诠释模式”进行了论证。唐教授指出,理解人间佛教的理论不能脱离佛教史的整体脉络。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诠释学的核心立足点有三个方面:其一,对佛陀“是人不是神”的再确认,还佛陀一个本来面目。这也是人间佛教之“人间性”的基本维度。其二,立足中道的立场,彰显佛法中道思想中的积极、肯定的面向,以纠偏矫枉。其三,与时俱进,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当代文化理念的接纳、包容与调适。
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夏金华发表论文《说好话 做好事 存好心:星云大师以社会伦理为中心的佛学思想与实践》 ,他认为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重在倡导 “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以期提升整个社会的伦理水平并主张通过个人-家庭-社区-城市-国家的“路线图”,来实现佛化社会的最终目的。
6、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啸发表论文《人间佛教与文明交流互鉴——以星云大师的儒释道三教观为中心 》,他指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相互激荡,并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这一过程正是中、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过程。其传入中土后,与儒、道之间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星云大师从“人间佛教”的视角出发,在传统“异同说”、“合流说”的基础上,从儒释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需求属性”、“同源性”及“修学观”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立足人生、注重现实”的精神为旨归,将儒家的“入世”与道教的“清净无为”皆融入“人间净土”的建设蓝图。
第二场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夏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德美主持兼评议。
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夏广兴发表论文《生态文明视域下人间佛教宗教实践意义探析》,夏教授探讨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放生”“戒贪禁欲”“慈悲护”等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而说明佛教的诸理念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政治大学宗教所教授李玉珍发表论文《法水长流五大洲:佛光山比丘尼的国际弘法》,文章借福柯(Foucault)的宗教治理性概念探讨了作为知识架构的星云大师的国际弘法理念,讨论了佛光山在全球化组织方面训练弘法僧材的制度以及弘法技术方面比丘尼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发展。李教授肯定了佛光山在当代人间佛教实践中发展出的比丘尼国际弘法网络以及当代人间佛教比丘尼的特殊定位的塑造。
3、乐山师范学院讲师官远程发表论文《佛光山海外佛教学院的功能与意义——以马来西亚东禅佛教学院为例 》,文章以马来西亚东禅佛教学院为例,以实际数据为依托总结了佛光山所兴办海外佛教学院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官老师指出,佛光山海外佛教学院不仅落实了佛光山的本土化发展,更推动了佛光山国际化发展,这对增进在地社会佛教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讲师乐晶发表论文《情感、生活与信仰——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场域》,文章指出“实践”是“人间佛教”思想得以不断丰富与充实的现实机制,更是佛法走向“人间”的重要路径。乐老师提出在社会学“场域”理论背景下,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维度可以被聚焦在情感场域、生活场域和信仰场域三个方面,进而探讨了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最终形成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逻辑。
5、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杨化强发表论文《融入日常生活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文章以佛光大学海净楼日常生活为例,指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将传统中国有目的的例行活动“日常”与西方式的“日常生活” 融会,并以“嵌入式”的方式成为人们整体性生活的一部分,将日常生活佛法化,引导当代人的生活。其认为,这对解决当代家庭和社会原子化现象以及应对转型期人们的身心问题等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
6、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姜桂芹发表论文《人间佛教的审美自觉与人类文明的美美与共——以佛光山为田野点 》,文章指出佛光山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与实践探索对于佛教信仰者自身发展之圆满的审美修行自觉以及净化社会风气乃至人类未来文明之发展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皆大欢喜的共生共存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张文良,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忠伟,304am永利集团讲师黄凯主持兼评议。
1、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教授李利安发表论文《星云大师关于生死际遇的两种重要思想》,李教授从死际遇论在星云大师生死观中的地位,关于生命今世之离的安详思想,关于生命来世再生的缘变思想三个方面论证了星云大师有关观察和应对死亡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与其一贯坚持的“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是一致的。
2、304am永利集团音乐学院教授狄其安发表论文《重读星云大师著作〈人间佛教佛陀本怀〉的感悟》,文章以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一书为中心,认为星云大师从人间佛教的本质与人间佛教神圣性、人间佛教的解脱性的论述全面的展示了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阐明了人间佛教本质与内涵。人间佛教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佛教,通过做事实来接近佛教,从没有离开过佛陀的本怀。
3、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红星发表论文《人间佛教“神圣性”的证成——评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文章列举了8条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总结,系统的回应了对人间佛教的质疑,并从人间佛教“人间性”及人间佛教“神圣性”方面证明了人间佛教乃佛陀本怀的合理性。他认为,星云大师《本怀》一书的出版,是主动回应质疑、消除误解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从人间佛教理论体系发展完备的视角来看,本书也是对人间佛教“神圣性”理论的一次重大推进。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德美发表论文《行佛在人间——拜读星云大师〈佛法真义〉有感 》,夏博士从佛教发展史的角度对星云法师人间佛教进行了定位,指出《佛法真义》一书为佛教修行者提供了清晰明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佛教制度礼仪,坚持佛教基本精神,适应时代要求,方便僧徒信众需要,作出契理契机的取舍与创新。
5、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忠伟发表论文《从“善巧”到“灵巧”——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中的“灵巧人”形象 》,吴教授认为,“灵巧人”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给出的一个最别致的、最有趣味的菩萨行者的形象,最彻底地体现了人间佛教“人间性”的品格。“灵巧人”灵巧之本在于禅之空性灵慧,而灵巧之用则在于世间生活中,以灵慧之心,贯彻佛教仁学原则,最圆满地成就人间因缘,最大程度地开发生命之潜能。从“善巧”到“灵巧”,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应当代之时机,将依从于“方便”之“善巧”转化为具有独立价值之“灵巧”,将“菩萨行”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层次。
6、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德安法师发表论文《继承先贤启迪后世:试论星云法师的生态思想 》,法师在梳理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古德的自然观基础上,结合近当代人间佛教发展趋向,论述了星云法师的生态保护思想,探讨法师生态伦理观及其实践的特点。
第四场研讨会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廖杨、扬州大学哲学系讲师樊沁永主持兼评议。
1、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伟发表论文《以“净化人心”对治社会问题:星云人间佛教的论题之一》,赵教授指出,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星云法师以不避讳的态度加以正视。星云法师及佛光山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期望将社会与世界建设成“佛光净土”,这都是以净化心灵为核心点,通过修心、净化心灵便能够解决社会、世界之问题,从而将世界、人间变成“佛光净土”。
2、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嘉俊发表论文《略论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间性》,文章从早期瑜伽行派思想与行持两个方面上进行探寻,考察了人间性这一方向上的理论和实践之要素。他认为,早期瑜伽行派在教理的指导下所行持的菩萨正行,具备了高度的人间性思想特色,重点叙述了行为规范和社会参与等内容,体现了佛教立足世间、融入世间、出离世间的本质精神。
3、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熊贵平发表论文《释迦佛的植入及其对《坛经》的系统重构——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研究》,他认为,星云大师《讲话》在坚守《坛经》“心性佛”理论本色时,植入了作为“人间佛陀”的释迦佛,从而对《坛经》进行了系统的重构:惠能大师由佛教的革命者变成了佛陀“人间佛教” 心法的传承者;势同水火的禅宗南北宗在“惠能的归惠能、神秀的归神秀”智慧处理下共生互融;在修行方式、解脱路径上,以佛意校正祖意,回归中道圆融。这些变化凸显了星云大师以团结起来的、整全的佛教,参与社会,益世化人的深切期盼。
4、上海佛学院教授金易明发表论文《人间佛教理念传播通俗精准的语言表达——赵朴老<佛教常识答问>在其人间佛教体系建设中的意义探索》,金教授指出,《佛教常识答问》是对当代中国佛教的信仰模式、理念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的著作,而赵朴老提出的中国佛教所拥有的农禅并重、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等三大优良传统必须得到发扬、落实,这种落实、发扬的本身,即是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基础上的佛教信仰“人间化”,将佛陀的本怀落实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中,推动佛教的发展与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幸福的目标相呼应。
5、实践大学高雄校区博雅学部讲师李圣俊发表论文《星云大师“唯心净土”的诠释立场与修持工夫》,文章以诠释学的角度,从唯心净土是本来清净的“自性净土”,以事理关系调融唯心净土与极乐净土,星云大师“唯心净土”之修持功夫等方面,认为星云大师模式的“唯心净土”即依循禅宗自修自悟的性格,更与佛国净土思想、菩萨道有所联动而呈现出自立自他的面向,利于从心灵层面建设人间净土。
6、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鹤琴发表论文《论憨山德清归葬事及其身后的神异书写》,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天启三年(1623)憨山坐化后二十年间,其灵龛在曹溪与五乳两地的迁移过程,及参与其中的各方力量,发现“憨山讬生说”等神异事迹的制造与流传皆是归葬问题引发的神圣性重塑与合理性明证。
第五场研讨会由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韩焕忠、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红星主持兼评议
1、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教授邓子美发表论文《以清净智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邓老师认为,实践与交流是增益智慧的第三取向,而这一取向着重于个体智慧的启发、激发,其在此基础上阐解了转染成净,尤其是智慧及净智与文化交流文明共鉴的独特联系,认为净智的诞生与扩散承传都获益于文明互鉴,而清净智慧亦对促进文明共鉴具有独特意义。
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廖杨发表论文《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与人类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鉴——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文章认为不仅同一宗教内部需要积极开展对话和交流,不同宗教之间也需要开展宗教对话和交流。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指出,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当代信息技术进行弘法,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世界宗教的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传播模式,与时俱进,却又不故步自封,与其他宗教和谐共生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圆融和交流互鉴提供了范例,也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参考。
3、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发表论文《君子与善人: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三好”说》,李教授认为,儒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儒家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君子”文化为儒家伦理当代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面向。星云大师提出的“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从佛教教化角度给予世人以现代人的行事准则指导。三好说与君子文化同为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当代诠释,二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同中有异,三好说既是佛教人间化的具体落实,也与儒家伦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有序运行有莫大益处。
4、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界定法师发表论文《晓云法师佛教教育思想述评》,文章认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虔诚的宗教情怀及卓越的教育远见,是晓云法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对晓云法师的佛教教育思想做了阐述并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自牧教育;二是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学生的“心性”(德性);三是用般若法门来进行“佛化教育” (“觉之教育”),从而使每个施教者和受教者皆能获得般若智慧。
5、304am永利集团博士生徐文静发表论文《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平台的发展与特点》,文章指出民国中后期汉藏佛教交流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成立了诸如留藏学法团、汉藏教理院、菩提学会等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开始有组织、有规模、有章程的进行包括举办法会、培养佛教人才、翻译佛教经论等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为近现代汉藏佛教之间的交流互鉴做出了贡献,促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以佛教文化为桥梁沟通了汉藏民族之间的交往,巩固了汉藏人民的感情。
6、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孙国柱发表论文《近现代白话文运动背景下的胡适与星云——以佛教语言现代化为焦点》,文章聚焦于佛教语言现代化的问题,将胡适和星云两位文化巨匠的相似性关联作为研究的重点。孙老师认为,星云法师在很多方面都主动接受了胡适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对于佛教事业的看法,甚至人格的修养。而星云法师的语言表达生动善巧,可以视作近现代白话文运动在佛门的缩影。
7、304am永利集团博士生常凯发表论文《菩萨道与上帝国:李提摩太对<大乘起信论>的耶化诠释》,文章对李提摩太在社会关怀这一重要关切下对《大乘起信论》所做的基督教神学的诠释做了梳理,指出李提摩太的翻译实践体现出的晚清佛耶对话模式由排他论走向兼容论的重要转向以及李提摩太的对话实践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交流史中的重要意义。
第六场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夏广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孙国柱主持兼评议。
1、“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刘怡宁发表论文《禅对当代文明的启发:从人间生活禅出发的考察》,文章从宗教社会学关注宗教与当代世界之关系的研究视野出发,以经典的解读为依托考察“人间生活禅”如何可能实践出“人间佛教”入世实践的内在修行意涵。
2、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迟帅发表论文《人间佛教的理论实践的目的及效果——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文章将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置于太虚大师和星云大师建设人间佛教的基本思路当中,说明人间佛教的提出有其历史和时代的针对性,一方面人间佛教为了对治世人对佛教的偏见以推动佛教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现代文明发展而出现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太虚大师和星云大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推动的人间佛教运动,为汉传佛教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3、扬州大学哲学系讲师王若曦发表论文《论<人生观的科学>中太虚与梁漱溟的文化理论互动》,文章梳理了太虚与梁漱溟围绕文化图景所展开的思想互动,还原太虚法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发生背景。王老师认为,这种梳理有助于发现梁漱溟佛学思想变化的隐微之机。
4、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颜峻发表论文《太虚大师“现实之理”的思想与特质》 ,文章指出《真现实论》是太虚大师以“镜涵万流,包容一切”的态度而作的“佛学大全”,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体系,融贯大乘三系、中国八宗,以之抉择世出世法,为太虚大师一生思想的体现和结晶,亦是人生佛教的教理基础。
5、扬州大学哲学系讲师樊沁永发表论文《慧远与鸠摩罗什法身观新论——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与教法为视角》,文章依照《大乘大义章》前两章内容分别解析慧远和鸠摩罗什的法身观,进一步推论汉传佛教在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上,中印佛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经典和修证互动的方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时也辅证了善巧方便对于全面理解佛法本义的重要性。
6、304am永利集团讲师黄凯发表论文《<九横经>的版本、出处与文本变迁》,文章指出,《九横经》是最早一批翻译到中国的佛经之一,其内容反映了早期佛教对生命的现世关怀,极具人间佛教精神。黄博士通过梳理《九横经》的文本传播历程和九种横死观念的发展衍变脉络得出,该经是出自大众部的一个晚期经本,后被《药师经》所吸纳改造,从而在佛教中形成了《九横经》、《药师经》两大九横教法系统。
综合座谈暨闭幕式
9月12日下午的第六场研讨会后,举行了综合座谈暨闭幕式。闭幕式由304am永利集团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教授、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主持。
在闭幕式上,程恭让教授首先邀请佛光山长老慈惠法师发表演讲。慈惠法师指出,人间佛教是佛陀释教的善巧方便,人间佛教就是以佛陀的本怀为基础来弘扬的。人间佛教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区得到弘扬,最重要的就是要契理契机。长老以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全球实践的丰富成果,证明人间佛教理论的合理性。
接着,各场次主持人暨评议人代表对两日来的各场分组讨论作了综合汇报。代表们认为,研讨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涉及到了生态文明、海外比丘尼弘法、各宗教之间的比较,佛教宗派之间等多个维度;从方法上看,有学理上的阐述,有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视角,有田野的考察,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得人间佛教研究路径更加宽广。各个发表者有深厚的文献功底,研究内容扎实详尽。闭幕式也邀请了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出席,依空法师依据星云大师的著作《人间佛教佛陀本怀》,对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唐忠毛对参会学者的论文做总结性学术评议。唐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主题聚焦在人间佛教的交流性和文明互鉴之中。正如程恭让教授所指出交流性是佛教的一种根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佛教史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交流史。当下人间佛教的国际性交流,展现了中国佛教的风貌。人间佛教在与西方文明、世界文明交流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智慧。“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连续召开了八届,从发表成果来看,研究方向虽然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为主, 但其研究内容呈现出了多元的方向、多元的视角。研讨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高端平台,推动了两岸人间佛教文化的交流,对当代世界佛教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闭幕式最后,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师做总结性发言。她指出人间佛教有五个面向,第一,对治义,对治明清以来佛教的经忏化等等弊端。第二,回归义,回归佛陀本怀。第三,普济义,普济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第四,究竟义,人间可以成佛。第五,现代化,人间佛教必须与时俱进。人间佛教的研究要紧扣佛陀本怀同时汲取传统智慧,去发掘佛教中积极向上的方面。
据悉,“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截止日前,累计参与者达348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400篇。研讨会集众家之长,不仅有深具影响的前辈专家,众多的年轻学者也参与其中。会议的连续举办为学术界搭建了一个稳定、高端的学术平台,也培养了许多佛教研究的年轻学者,这些学者有些已经开始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之中展露锋芒。
程恭让教授指出会议在主题设计上不仅包含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方方面面、近现代人间佛教等相关问题,同时更加注重以多元宗教、多元佛教的角度对佛教、文化、文明做整体全面的深入探讨。会议论文既有从宏观视角的观察,也有详细具体的研究,所关注的议题涉及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传统佛教与人间佛教等多个面向。系列会议的研讨成果丰富了当代中国佛教的思想论述,深化了对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理解,为佛教中国化研究及当代佛教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供稿:程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