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陈泳超教授在中文系做“民间仪式文艺的文化层积”视频讲座

    创建时间:  2020-12-01  郑丽    浏览次数:


    11月30日晚6点半,中文系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陈泳超教授,举办了“民间仪式文艺的文化层积”视频讲座。黄景春教授做主持。讲座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304am永利集团三个会场组成,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304am永利集团石娟教授、梁奇副教授、石圆圆博士以及三所高校硕博研究生6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陈泳超教授对国家重大课题“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17ZDA167)的研究对象与价值、学术史反思、工作目标展开了详细介绍,并结合海盐神歌文本《三天三宝》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陈泳超教授认为太湖流域历来有丰富多样的神灵信仰和仪式活动,这些信仰类文艺资源与太湖流域民众生活非常密切。20世纪后半期以姜彬先生为代表的江浙沪民间文学研究团队在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该项研究的学理设定有一定偏颇。因此,陈泳超教授提出要在接续前贤的基础上,完成“一套丛书”与“一部提要”的工作目标,即积极展开学术性田野调查,从而实现地方仪式文艺总目提要的汇编,以及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料丛书的出版。随后,陈泳超教授从具体的案例研究出发,对海盐神歌抄本《伏羲王》的“层累”过程层层剖析。他通过对原抄本的细读,并结合实际的仪式过程,发现《伏羲王》是被改造过的节选本,本名应为《三天三宝》。但经过地方民间知识的洗礼与改造,它不动声色地置换进了后起的道教神话框架之中,并直接袭用道教已有的神灵名号,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层积。故陈泳超教授也警示学者在使用民间仪式文本时,应该不遗余力地去理解民众实践的自洽逻辑,不能轻易用普泛性的学识去认知甚至剪裁、改造民间特有的知识体系。

    讨论交流环节,先后有3位老师和同学围绕理论建构与具体研究事项的关系、太湖流域的范围界定等问题进行提问,陈老师分别予以详细解答。

    黄景春教授在讲座结束之际做了精彩总结,并对陈泳超教授、参加讲座的线上线下所有师生表示感谢。讲座圆满结束。(中文系博士生林玲)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