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中文系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高端视频讲座

    创建时间:  2020-11-04  宋桂林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2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受304am永利集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之邀,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福柯《主体的诠释学》重读爱比克泰德、利玛窦、王阳明之间的《二十五言》”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由304am永利集团讲师张珊博士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一百五十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杨慧林教授首先引入福柯在哲学意义上对德尔斐神庙的铭文“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 know yourself)的阐释,提出福柯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 care of oneself)与“认识你自己”的关系来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

    随后,杨教授指出,福柯在其作《主体的诠释学》(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中不断提及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对苏格拉底的论说,并作了详细分析。爱比克泰德的《道德手册》(Encheiridion or Manual)自中世纪以来流传甚广,利玛窦(Matteo Ricci)的《二十五言》便是对爱比克泰德的《道德手册》进行“译述”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杨教授提出,通过《二十五言》,利玛窦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以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杨教授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同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和背景对“知行关系”这一复杂概念作了详细阐释,“知——行”、“理——象”、“微——显”的内在关系相一致,而“知”与“行”无论“体”“用”,应该都包含着“认识你自己”和“看护自己”的类似关系。对于“不可说之说”,其“用”非“做”(doing),也非“体用一元”意义上的“体证”(embodiment),而是诠释学意义上的“应用”(application),这种用是处于关联中的。

    讲座的最后,杨教授强调,利玛窦对爱比克泰德的“译述”使“既解达而能力行”成为基督教进入中国的独特入口,也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知行合一”、“体用一源”的思想相互契合,然而一旦从“体用一源”反论“知行合一”,则“解达”和“力行”的关系就远不是克己修身所能涵盖的。

    本次线上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杨教授以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为切入点,生动详细地为我们展现了跨文化研究如何在“相互批判”(mutually critical)中得到“双向阐明”(reciprocal illumination)。在问答环节,杨教授热情地解答了各位老师同学在讲座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听众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最后,此次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王琳)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