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中文系举办美国西北大学Samuel Weber教授“文学中的瘟疫”高端视频讲座

    创建时间:  2020-10-29  宋桂林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18日,美国西北大学德语系和比较文学系的塞缪尔·韦伯(Samuel Weber)教授应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之邀,在腾讯会议平台为我们进行了两场线上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讲师张珊博士主持,讲座的主题为“文学中的瘟疫”(The Plague in and around Literature),来自文学院及校内外的一百一十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这两场讲座。

    下午场的讲座由两部分组成,韦伯教授首先比较了当下的新冠大流行与十九世纪末的鼠疫,同时提出“既存状态”(preexisting conditions)这一在瘟疫的流行与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概念。社会总是将关注点放在那些受害者身上,却有意忽视造成这种状况的结构性因素,即一种预先持存已久的不平等状态。同时,为大流行寻找一个替罪性源头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对瘟疫的命名始终充满了人为性、建构性和政治性。此外,韦伯教授十分有创建性地指出,瘟疫叙述是一种摩擦叙述(frictional narrative),既是历史,又是虚构,既有重复,也有编造,因此其中蕴有现在与过去的共振,同时又昭示着未来。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韦伯教授聚焦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讲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本雅明在文中提出,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应(response),一种对某种复杂难解的状态的回应,因此这种回应多以“建议”(counsel)的形式出现,同时也希冀在听者那里唤起进一步的回应。此外,讲故事这一行为是现在时,处于进行中,是未完的,同时延宕着故事的结局,而讲故事的人也借此延宕着自己生命死亡的终局。疫情让人们意识到自我和个体是如此深刻地与他者和环境相联系,这种个体与群体相互交织绞缠的状态也在瘟疫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在晚场的讲座中,接续《讲故事的人》,韦伯教授分析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开场和其中的两个故事。《十日谈》被嵌置于欧洲黑死病的背景之中,这样的一个叙述框架引导我们对故事的讲述及小说开头的瘟疫设定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即小说不单单是虚构与真实,而是两者的相互包裹缠杂和彼此升华,此即韦伯教授在第一场讲座中提出的摩擦性叙述。瘟疫区别于人类其他灾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生者与生者相拒斥,使生命繁衍的机制与单一生命体的生存相对立。最后,韦伯教授代领大家细致分析了小说第四日第五个故事和小说第十日第十个故事。

    讲座结束后,听众与韦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共同探讨了与瘟疫文学相关的其他问题。这两场讲座由国际部资助,而讲座也充分体现了学术交流的国际性,韦伯教授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该校驻巴黎批评理论项目的负责人,讲座时他身在法国,通过线上平台与中国的学者和听众实现了远程实时交流,这也是疫情期间国际学术互通往来的一种绝佳实践。我们都希望眼下的新冠大流行能够尽快终结,但是,正如本雅明所言,疫情结束之后,对于疫情的讲述却将继续延续,而我们也都将是讲故事的人。(张珊供稿)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