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上,中文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评审专家朝戈金研究员,以视频方式举办了“史诗的文本分析和田野研究”学术讲座。304am永利集团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应邀主持了本次视频讲座。文学院黄景春教授、谭旭东教授、梁奇副教授、石圆圆博士、宋鸽博士,民间文学、古代文学20多位研究生现场聆听讲座,全国350多位学者人以连线方式参加了讲座。
此次讲座以史诗的文本研究为开端,朝戈金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了史诗的基本特性、文本分类及其田野研究。他认为史诗作为一个超级文类,不仅是文学文本,还具有重大的文化内涵性。他提出从形态上来讲,史诗文本有口头文本、抄本、誊写本、录音整理本、印刷本、多媒体本等;从来源角度看,又包括口头文本(来自口头传统)、书写文本(来自书面化文本)等。朝戈金指出,在20世纪上半叶,史诗研究出现了两大分野,实现了从文本分析向田野研究的重大转变,学界开始偏重于对史诗文本社会功能的讨论。他从史诗文本的互文性出发,认为藏族的格萨尔石刻、唐卡等与史诗的演唱传统都形成互文与共生关系。
随后,朝戈金对“史诗田野作业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从文学角度对史诗进行分析,为史诗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视野。随着口头程式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试图把“表演现场”纳入到史诗的研究范畴。这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意识到史诗不只是文字的艺术,也是现场演述的“文化事件”。田野作业为史诗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改变了人们对史诗的理解。在朝戈金看来,史诗歌手的每一次讲述活动,都是一次新的现场“创编”。他认为史诗文本意义的制造和传递过程,也是演述者和受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场域、听众、环境、演述人艺术积累程度、情绪心境等都会影响表演效果。当下一些青年学者从音乐旋律、仪式、生活世界等方面入手,产生了多样化的史诗研究成果。古老的、伟大的叙事传统被带入到现代生活中,再次焕发出活力。
讨论交流环节,先后有5位学者就史诗传统、史诗研究进行了提问,朝戈金研究员分别予以详细解答。
晚上8:30,段勇教授对相关讨论进行总结,并对朝戈金研究员、参加讲座的在场和线上所有老师同学表示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中文系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