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开题会暨学术研讨会在304am永利集团宝山校区乐乎新楼隆重举行。
『会议合影』
■ 开幕式
上午,在乐乎新楼学海厅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题会开幕式,此次开幕式与中文系尹楚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林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会联合举行。开幕式由304am永利集团文科处处长曾军教授主持,他对莅临报告会的各位校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也对宁镇疆教授和尹楚兵教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304am永利集团党委副书记欧阳华同志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张国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304am永利集团董乃斌教授出席开幕仪式并先后致辞。
『开幕式现场』
■项目开题会
开幕式结束后,项目开题会正式开始,本次开题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傅道彬教授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及主持人,专家组成员包括南开大学文学院陈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张国星研究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朱恒夫教授。
『开题会现场』
课题组汇报项目概况
首先由项目首席专家宁镇疆教授汇报项目概况。宁教授就项目团队成员情况、学术史梳理、学理依据和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和内容、课题视角、路径及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等向与会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其后,四位子课题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程浩副教授(代北京师范大学李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志平研究员(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守奎教授)、304am永利集团胡宁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分别对各自所负责子课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
专家组在听取报告后,对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以及课题的可行性与成果的预期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专家组同时结合课题的研究内容,针对课题的研究对象、课题布局、研究方法等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项目首席专家宁镇疆教授汇报项目概况』
『程浩副教授汇报子课题』
『王志平研究员汇报子课题』
『胡宁副教授汇报子课题』
『王锷教授汇报子课题』
专家组评议
南开大学文学院陈洪教授在线上进行评议。陈教授首先对宁教授这一项目的学术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陈教授建议对各子课题之间的交集和界限要有清晰的把握,拿捏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的轻重关系。
『陈洪教授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张国星研究员建议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要注意空间维度的考虑,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相结合,要充分重视简帛文献的地域性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化背景,并对不同地域内文化的交流和文本的传播有深入的考量。张教授同时建议课题内容可以作适当缩减,并在明年出版相关论文集作为阶段性成果。
『张国星教授评议』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傅道彬教授指出古书成书过程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的过程。简帛文献很多是周代官学特别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因此要充分重视礼仪对古书文本的影响,对于不同礼仪与古书形成类型学差异之间的关系要有深入探索。
『傅道彬教授评议』
由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朱恒夫教授未能出席现场,安徽师范大学王少林老师代为宣读其书面评议。
刘钊教授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把出土简帛与《汉书·艺文志》比较研究作为一个研究侧面;二是对竹书本体学和形态学研究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对古书的性质和体例要有清晰认识;四是要借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作辅助研究。
朱恒夫教授充分肯定了项目开题的准备工作,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证,以切实解决问题为目标;二是研究的对象可适当减少,在宏观布局下进行微观切入;三是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不断吸纳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其他学术同道。
『王少林老师代读刘钊教授、朱恒夫教授书面评议』
通过开题会的报告和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开题报告梳理了学术界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做了全面、深入、客观、公正的述评,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由开题报告所述内容来看,首席专家及团队成员对此课题的研究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计划周密,分工明确,相信团队能够按时和高质量地完成此课题。
下午的学术研讨会,在304am永利集团宝山校区乐乎一楼海纳厅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第一场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司马朝军教授主持,第二场由《学术月刊》编辑部周奇编审、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磊研究员主持。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陈民镇助理研究员宣读了《<尚书>的文体分类与晚书辨伪——基于清华简<书>类文献与晚书的比较》一文,认为《尚书》文本在形成与早期流传中虽无自觉的文体意识,但它们启导了早期的文体分类观念。《尚书》中的训、诰、誓、命,最初为仪式或行为,后向文体名转变。清华简《尹诰》当拟作“尹告”,得自文中“挚告汤曰”一语。“诰”与“命”在王言部分并无根本区别,“命”的标志在于其册命仪式环节。清华简可以帮助理解《尹告》《傅说之命》等篇题的由来,并可进一步证伪晚书。
第二位宣读的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程浩副教授,他在《从“盟府”到“杏坛”:先秦“书”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流变》中认为“书”类文献脱胎于君臣行政过程中史官对其言论的载笔。这些藏之“盟府”的官方档案历经剪裁、润色,逐渐独立成单篇。随着周室式微,王官失守,“书”类文献的收藏与传习也逐渐下移。出于“观兴废”与教化子弟等目的,诸侯国以及各家派纷纷对“书”类文献进行搜集与选编。由于地域性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以类相存的选编本往往有着较多的差异。传世本《尚书》虽然未必为孔子亲自编次,但从孟、荀等孔门后学引“书”的情况来看,应与儒家有密切关系。楚地的清华简“书”类文献选编本,则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后世由于自然演变与主观改动等原因,“书”的文本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第三位宣读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刘光胜教授,在《<孟子>引<书>问题新探》一文中,他认为清华简《厚父》“乱下民之匿”句读,将“之(至)匿”下读更为允当。后儒对《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引《书》存在误读,应改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最后他认为先秦时期“治民”与“宠民”存在两种不同的进路。“宠民”是由“治民”生发出来的,时间节点可能在武王时期。
第四位宣读的是304am永利集团宁镇疆教授,宁教授在《由它簋盖铭文说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差寺王聪明”句的解读》中认为“差”当读为语词“嗟”,“寺”读为“时”,理解为近指代词“是”。此句断读为“嗟!时(是)寺王聪明”,是他人称颂时王之口吻。由此,他提出《周公之琴舞》组诗的结构还要再仔细探讨。
第五位宣读的是304am永利集团历史系胡宁副教授,在《郭店楚简<语丛一>“诗由敬作”析论》中他认为“诗由敬作”之“敬”字应与《周公之琴舞》中的用法一样,读为“儆”。这句话说诗因儆戒而作,是对诗歌创作动机、进献意图、政教功能的概括。在“献诗”“采诗”制度下,与讽谏相关联的还有与儆毖无关的,甚至“美诗”。周诗在创作、使用和诠释上的“儆毖传统”与纳谏制度密切相关,对以“四始”、“六义”为代表理论的汉代诗经学形成有直接影响。
第六位宣读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杨博助理研究员,他在《海昏竹书与汉代图书“目录”》中认为目前所见统称为“目”之木楬、签牌,除另牍书写外,一个显著共性是章名或篇名后不见序号。此类所谓“目”不能说是单书“目”。木楬与遣策类文献的功用、性质要更为接近。“目”、“录”二者区别即在于是否有分辨序次,故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皆有“目”,海昏房中书实应为“录”,并对这种现象与传统目录学之“目录”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七位宣读的是304am永利集团历史系讲师赵争,他宣读《先秦<老子>文本及流传问题覈论——兼谈古书成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文,认为基本概念的界定对于《老子》文本及演变问题的讨论至关重要。基于文献讨论《老子》文本问题时应持一种“古书佚失观”,对“默证”及其适用限度应有合理认知。对于“诸书互见”的“同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当有较为充分的估计,不应在没有确切依据的情形下在《老子》与其他“同文”文本间建立过于简明的联系。目前的材料尚不支持王弼注本《老子》在文本规模和文句面貌上定型于李斯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王志平研究员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古书年代学与语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该文提出古书年代学应关注古书的作者、年代与真伪之间的辩证关系;“言公”的情况下,“何为作者”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他还解释了“层累形成的古书”观念,更由此引出古书年代学研究中的语文学方法,如名词、文法、文体、音韵等。
第二位宣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许可老师,他在《<鹖冠子>校读记》一文中,他利用楚文字研究的成果,对楚人所著的《鹖冠子》进行校读。认为其书中有楚文字被认错或者抄錯的情况,如【術—道】【𠏄—聽】【順—柔】【絕—繼】【蚤—尤】【軫—斬】【慎—訟】。还可以利用楚文字的用字习惯对一些篇题进行破读:如“著希”当读为“书希”,“隨君”当读为“惰君”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文献对该书进行进行校读,如“豫四時”当读为“序四時”,“拔陰陽”当读为“支陰陽”、“亶昭穆”当读为“辨昭穆”等。
第三位宣读的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张传官副研究员,他在《谈谈新见木牍《苍颉篇》的学术价值》一文中,认为新见木牍《苍颉篇》很难仅据以往的《苍颉篇》文句连缀而成。在此基础上,张传官副研究员将木牍本《苍颉篇》的年代大致定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前期,从字体风格来看似以东汉前期更为可能。考虑到木牍的避讳、字体、《苍颉篇》的流行时代等多种因素,木牍本《苍颉篇》应该是后人以古书而不是课本或习字的形式抄写《苍颉篇》,或是一份私人抄本。
第四位是上海师范大学杨永生老师,他宣读《沫司徒疑簋与卫封建的再讨论——兼说西周诸侯身份的“君”、“臣”两重性》一文,认为沫司徒疑簋上“来伐”指王去征伐武庚,非征伐武庚归来;沫司徒疑为周王臣属。揭示了康叔由“王之斥侯”到一国之君封建过程,也反映了西周分封下诸侯身份的“君”、“臣”两重性。
第五位宣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王进锋,他在《<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新证》一文中认为这里的“海”确指朝鲜,从孔子的海外观、齐鲁之地的航海能力及箕子事迹、《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均可为明证。
第六位宣读的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少林讲师,他在《重耳出亡研究之三:五鹿乞食与重耳出亡路线的再讨论》一文中重申重耳出亡路线“先齐后卫”说的合理性,认为重耳出亡的政治目的、列国政治态势的变动、春秋交通路线之情状共同构成了他出亡路线复原的制约条件,先齐后卫说更合理。文献两种记载的矛盾节点在重耳行过五鹿,过五鹿事与“沙鹿崩”重大灾异时人的解读相关。
附研讨会议程
论文宣读 |
评议人 |
陈民镇:《尚书》的文体分类与晚书辨伪 |
杨永生 |
程浩:从“盟府”到“杏坛”:先秦“书”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流变 |
王志平 |
刘光胜:孟子引《书》问题新探 |
王少林 |
宁镇疆:它簋与周公之琴舞 |
黄杰 |
胡宁:郭店楚简《语丛一》“诗由敬作”析论 |
陈颖飞 |
杨博:海昏竹书与汉代图书“目录” |
张传官 |
赵争:先秦《老子》文本及流传问题覈论 |
许可 |
王志平:古书年代学与语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程浩 |
许可:鹖冠子校读记 |
陈民镇 |
张传官:谈谈新见木牍《苍颉篇》的学术价值 |
杨博 |
杨永生:沬司徒疑簋与卫封建的再讨论——兼说西周诸侯身份的“君”、“臣”两重性 |
于凯 |
王进锋:《公冶长》“乘桴浮于海”新证 |
刘光胜 |
王少林:重耳出亡研究之三:过五鹿与重耳出亡路线的再讨论 |
朱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