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18:30—20:45,应304am永利集团中文系主任黄景春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引驰,利用腾讯会议视频直播平台,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古文学再思考——定位•特质•变趋》的学术讲座。这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举办的高端视频系列讲座的第3讲。
讲座由黄景春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进入直播间,聆听陈引驰教授的精彩演讲。会议室人数始终保持在上限300位。
陈引驰教授的学术研究专注于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中国古典文论等,尤其能将儒道释三家思想熔于一炉,形成视角宏观、论证具体而缜密的治学特色。在本次专题讲座中,陈引驰首先借用哈斯贝斯“轴心时代”的概念,通过梳理“中古”这个史学概念的变化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定位,引出中古文学再思考的话题。文学史上的所谓“中古文学”,曾基本上等同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然而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充分理由作为一个连续的观察阶段。所以陈教授将“中古文学”置于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学轴心时代”的范畴内加以阐释,将“中古文学”的下限定于唐宋之际。
接下来,陈教授由静态描述进入动态观照,在文学演变过程中分析中古文学的特质及其走向。他从社会背景的变化开始,论述了中古时期贵族社会的重建、衰落和再次消亡的过程,以及由此给文人构成、流品趋向、文学表现造成的影响。六朝文人多出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显赫地位,家族性文学肇始;经唐至宋,贵族社会过渡到平民社会,建基于科举制度的文人高度同质化,使文人在很大程度上从对知识的占有、重视天才,过渡到皓首穷经式的重视儒家经典。与社会转型、文人身份紧密相关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从西周、春秋、西汉这一早期的思想收放过程,到东汉经学瓦解,此后六朝至中唐的思想、信仰多元化,再到宋代最终形成儒家主导的道学盛行,中古时期士人之文学呈现于在观念多元的信仰交错背景下,这种多元性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内涵复杂性。
中古时期文学文本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此期文学抄本形态特有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性对文学文本阐释的影响。陈教授举诗学中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讨论为例,说明后人对中古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容纳和叠加了前代认知和理解的结果,提出了对中古文学之艺术的解读不宜字句以求,而须把握并理解其文脉和肌理,应尝试深入文本内部看取其文学书写的程式与成规,切实观察文本的构成,如关注六朝书写中的文学模拟等问题。
继而,陈教授剖析了中古文学演变中的几个重要趋向。其一是文本脱离音乐而转向文字,如“大赋”这类文体,相对于听觉,更多地诉诸视觉。以文字为主,音乐退场,文字的主体性突显,开启了对文字技术与美学的追求,如六朝美文学的典范“骈文”,讲求对仗、辞藻、用典、声律。其二,此期的核心文类由赋而诗。对核心文类的运用能力是一个时期文人文学能力的标志,核心文类的演变中则体现了文学时代的转型。从六朝到唐代,核心文类由赋而诗,不同文体在这个时段中交错影响。陈教授指出,真正的文体学是在文学史中去观察不同文体的兴衰起落和交互影响,这是把握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古文学演化的重要视角。
陈教授的讲座内容丰赡、见解深刻,让在场的师生受益良多。黄景春教授总结了讲座内容,赞美陈教授知识宏博、溯源逐流、各得其所。在提问环节,来自304am永利集团、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踊跃提问,陈教授一一作答。本次视频直播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高端视频系列讲座是中文系在疫情防控时期下为本学科、本校乃至全国各高校师生打造的学术交流、展示平台。这样的高端视频讲座接下来还将陆续推出,欢迎大家共同关注,积极参与。(中文系硕士生范沁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