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304am永利集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宗教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学者论坛在304am永利集团顺利举办,论坛主题为“宗教与历史:七十年宗教研究总结与展望”,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304am永利集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神学院等机构和高校的60余名青年学者和评议专家参加了会议。
304am永利集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肖清和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对论坛主办方上海市宗教学会、协办方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表示感谢,并对在场专家、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卢珮君女士,304am永利集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陶飞亚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
本次论坛共分为两个分会场,共40位青年学者做论文报告。在有关基督教、犹太教研究的报告中,来自复旦大学、304am永利集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十位青年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不同角度,先后对基督教的社会事业、神学思想的中国化、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基督徒、政教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与天主教研究相关的主题发言中,上海海事大学的莫为对土山湾印书馆知识生产实践活动及其背后的时空线索、文化勾连和历史原因进行阐述;复旦大学的王喜亮对《诵念珠规程》进行研究,考证认为其作者不是罗儒望,而是费奇规;同样来自复旦大学的张宝宝则对多明我会士闵明我的中国观念对启蒙思想家洛克的影响进行探究;上海交通大学的任轶讲述了马相伯与耶稣会关于震旦学院的博弈,认为文化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包含着交流、冲突与妥协;上海师范大学的方天虹在发言中指出,传教士的中文报刊译述活动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步伐;复旦大学的张怡雯则以崇明岛为个案,对明清天主教区域性社区网络的存续与扩展进行探究;上海社科院的李强对康熙时期天主教诗文的近代流变进行了考述。
在涉及佛教研究的发言中,304am永利集团的黄凯以倓虚法师为中心,对民国时期佛教与民间宗教的交涉进行考察;复旦大学的仁青卓玛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对西藏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新举措及其成效进行总结,指出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馨敏以《三教不齐论》为切入点,对唐代三教论争的多元性进行探究;另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姚明辉则围绕辛亥鼎革之际佛教之“失序”与“失语”进行研究;304am永利集团的胡文峻对汉代佛教艺术的分期及其根本差异性进行了探析。
在围绕伊斯兰教的发言中,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黄思敏对在沪巴基斯坦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探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赵跃晨则基于安全化理论视角,对中东变局后沙特外交政策中的教派因素进行分析;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黑颖从现状方面对新生代穆斯林进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思嘉将族群概念引入对卡力岗地区的研究,对此地藏、回族群文化的特殊性进行阐述。
在关于中国传统宗教的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的武云指出,墨家天志明鬼学说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宗教;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祝逸雯通过对上海东岳大帝信仰的研究,指出东岳是道教与民间祠神沟通的渠道;复旦大学的周能俊从道教《南溟夫人传》入手,对中古时期“蜘蛛”的文化意象进行阐述;304am永利集团的邵小龙探析了元明时期山西神祠壁画擒妖场景的画工和内涵;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王群韬对明清以来泽州地区三教合祀的庙宇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强以《忏悔录》为出发点,探讨奥思定与摩尼教之间的关系;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杨纪伟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互联网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华东政法大学的朱一凡基于CGSS2013-2015数据,对宗教信仰、经济特征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上海社科院的田艺琼以观念性国际公共产品与“中道”共识的构建为主题进行发言;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王乐探析了宗教无形财产权的依法保护问题。
继青年学者发言、专家点评之后,会议学术委员会经过半个小时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六名、二等奖十二名。最后,陶飞亚教授、徐以骅教授、晏可佳会长和葛壮研究员分别对上海地区的宗教学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并对与会青年学者寄予鼓励和祝愿,会议圆满结束。(供稿:高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