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1点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钟志清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题为“奥兹及其笔下的以色列世界”的讲座。讲座由中文系陈晓兰教授主持,耿海英教授、肖有志副教授、景春雨老师,外语学院袁丽梅副教授等多位教师出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博研究生及中文系本科生参与讲座并积极讨论。
钟志清研究员是奥兹最重要的中文译者,迄今已翻译奥兹的9部著作。她先以奥兹其人及奥兹与中国的交流为导入,介绍了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生平及其作品,随后以其作品为主线,描绘了奥兹笔下以色列世界的基布兹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犹太历史。基布兹(Kibbutz)
是以色列社会的一个特殊产物,它颇具原始共产主义的味道,在这里人人平等、财产公有,让流散各地的犹太人有了家的归属感。但在这样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地方,人毫无隐私可言,男女间的生理差异也被抹去,内部更是矛盾重重。基布兹生活是奥兹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其多部作品中具有涉猎,它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平常认知迥异的以色列。《沙海无澜》通过基布兹小伙子约拿单出走的故事,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基布兹内部尖锐的代际冲突。父辈们受传统犹太文化的感染,对土地、国家有着特殊的感受与执着。而以约拿单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渴望抛弃原有的文化框架,远离集体主义理想,追寻个人自由。借此,钟志清研究员引出一个问题:“如何重新认知基布兹?”她指出三点:基布兹不是以色列唯一的社会形态,它自身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它的生活也不是奥兹作品的唯一内容。
钟老师着重分析了《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前者展现了奥兹笔下的以色列家庭生活。汉娜和米海尔的家庭悲剧具有普遍性;小说中的阿拉伯双胞胎表现着奥兹的国族意识;奥兹在这部小说中对女性心理的深入分析,得益于奥兹的母亲范尼亚对他的影响。汉娜身上带有些许范尼亚的影子,在后续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奥兹对其母亲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爱与黑暗的故事》聚焦于犹太历史,钟志清研究员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巴勒斯坦的生存挑战与身份变更;父子冲突;平和的私人接触。她指出,对于单恋欧洲的奥兹父母及其家人来说,回到以色列代表着欧洲梦的破裂。而子辈,他们虽自幼受到家庭中欧洲文化的熏陶,但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时代感召下,渴望成为一名拓荒者,做新型的犹太英雄。另一方面,在以色列建国之前,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共处的。但同受到欧洲压迫的两族人,却并未成为休戚与共的兄弟,反而成为了仇人。奥兹希望,巴以两国的受难者能借由文学相互理解,以和平的方式彼此交流。最后,分析了奥兹的两部作品《乡村生活图景》和《背叛者》。在《爱与黑暗的故事》后,奥兹的创作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不再继续家庭、国族叙事,而《乡村生活图景》是奥兹的某种回归。他开始再度关注家庭生活与微缩的现实社会,但这本书本质上仍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背叛者》的书名恰巧契合了奥兹与以色列政府相悖的政治见解,书中对《圣经》中犹大这个人物的历史回顾则是为了更好地反思现在。
提问环节师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围绕如何理解奥兹创作中的留白意味,如何理解奥兹母亲本人与小说中的形象,如何理解《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对“爱”的描绘,基布兹与乌托邦以及奥兹的创作立场等系列问题展开讨论。